500 字

陶渊明的禅心

孔老夫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今天算是又体会了一把“学而时习”的“悦”了。

道家和佛学是我很喜欢的两个哲学思想体系,两者间有很多相似的想法。最近又开始看《中国哲学简史》,想把这二者间的异同了解得更清楚些。今天看到第二十二章讲禅宗的《静默的哲学》,脑子里面灵光一闪,这禅宗的最高境界不就是陶渊明《饮酒》诗里所述的境界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禅宗据传是菩提达摩于梁武帝时期(约520 ~ 526年)传入中国的,当然,这个说法不足信,因为现存关于此事的记载是在五百多年后的十一世纪才出现的,而早在公元四到五世纪,僧肇,道生等人已给禅宗的创立打下了理论基础。陶渊明(~ 427年)大概跟僧肇,道生是同时的人,可能略早些。他的这首《饮酒》诗几乎完美地概括了禅宗一切能说的与不能说的奥义。不知道是他的境界影响了禅宗的发展,还是他受到了当时佛学的影响,抑或是殊途同归,不约而同地有了相似的体会。
我更倾向于相信他们独立提出了相似的境界,理由以后再具体说吧,简要地说就是,哲学上的殊途同归最近已经见过好多次,见怪不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