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2 字

何为萧萧

“萧萧”是个比较忙的词,常现身于诗词之中。诗词作者,体裁,主题尽可不同,但“萧萧”依旧。

荆轲要去刺杀秦王了,在易水边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古诗十九首》里无名氏叹“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老杜也说“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这横跨百千年的“萧萧”是什么意思?我想,就算你从来没有见过“萧萧”这个词,凭上边这些例子,也能大致推断出“萧萧”表达的是某种感觉,跟风有关。对的,“萧萧”是个拟声词,说的是风吹过的声音。风有声音吗?这是个比较难回答的问题,得做番分析。不过不必拘泥于风是什么,发声原理为何,你看韩愈说的多清楚: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

草木竹树是无声的,风击之而鸣,鸣则述以萧萧。所以“萧萧”的声音也是流变着的,看风吹到了哪里,吹动了什么。“萧萧”的不是风,也不是物,而是风和物的结合。于是,草木可以萧萧,山石可以萧萧,旗帆可以萧萧,市井也可以萧萧。萧萧的声音是千变万化的,所以当你看到“萧萧”的时候,一定要看看,诗人作家这次“萧萧”了什么。

当你读到杜甫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仅长江滚滚来

请别忘了“萧萧”的声音—除了飘落的木叶,奔流的长江,杜甫还给了我们配上了秋风激动木叶时发出的肃杀之音。没有萦耳的萧萧风声的《登高》是不够美的,杜甫会怪我们给他的诗按下了静音键。

“萧萧”指的仅仅是风声吗?也不是。诗经里说:

萧萧马鸣,悠悠旆旌。

这让“萧萧”跟马也牵上了关系。所以李白也就随了《诗经》定下来的例,信笔写下“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杜甫也紧随李白,写下“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马鸣跟风声是不一样的,但是为何也“萧萧”?这个问题我一直没有想明白。刘继庄说“驴鸣似哭,马嘶如笑”。我听过马叫,但实在不知道它怎么可以叫得“萧萧”?

好吧,不纠结了。马鸣就是“萧萧”的,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但你以为“萧萧”就是风声跟马声吗?太天真了。不信,你看沈说的:

灯前几寒夜,编得近诗成。
对客时评看,归囊喜带行。
风高霜鹘健,人落涧秋清。
吟到无吟处,萧萧白发生。

服不服?没诗吟了,白发“萧萧”地生,沈说也是个痴人。不过你可能觉得孤证不立,没准是沈说用错了词呢?那你看看欧阳修怎么说的:


贪荣同卫鹤,取笑类黔驴。
皎皎心虽在,萧萧发已疏。

原来头发掉也可以掉得“萧萧”的。沈说还在“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的时候,欧阳先生已经“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了。白也好,掉也好,头发也能“萧萧”。

“萧”字出现的时候,一般都伴随声音吗?这倒也不是,有时候也很静,“静到能听出静的声音。”如杜甫所说:

秋水清无底,萧然浄客心

萧然的感觉是什么?我记得有一次在山里,坐在潭边,盯着深深的潭水的时候,曾经有过一种面对未知的感觉,有点害怕,却也有点期待。不知道这是不是“萧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