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48 字

“化石”词源考笔记

翻看矢島道子《化石の記憶―古生物学の歴史をさかのぼる》的时候,读到里面有一段关于“化石”一词起源的话,我将其大意翻译如下:

我的专业是研究贝虫化石,此类研究在中国也很活跃。日本的贝虫和中国的多有相似之处,所以我也阅读中国的文献。我读到的中文贝虫文献里也将化石(kaseki)写作化石(huashi)1。所以我一直认为“化石”一词起源于中文。

但是在学习了地质学知识后,我了解到了“化石”一词是日本发源的。从中国文法来看,“化作石头的东西”不叫化石。那中文里叫什么呢?据说中文里将其称为“殭石”。

作者总结到:“化石”这词是由日语制造,然后逆向传到中文里的。

我们现代汉语里有极多的词语是从日语里借过来的,比如“警察”,“经济”,“社会主义”,“共产党”,“干部”,“政治”等。这个外来词列表如要写完,会变得很长很长,所以我对中文里的常见词来源于日语并不觉得惊讶。不过对于“化石”一词是由日语起源,我还是有点怀疑,因为我印象中中文里很早就有化石一词了。比如白居易有首《浪淘沙》,中有两句:

海底飞尘终有日,
山头化石岂无时。
谁道小郎抛小妇,
船头一去没回期。

这不就是“化石”了吗?虽然意思和现在我们用“化石”所表达的意思有所不同,但是至少是有这个词语了。另外,苏曼殊先生也有:

罗幕香残欲暮天,
四山风雨总缠绵。
分明化石心难定,
多谢云娘十幅笺。

先别陶醉于苏曼殊先生的才情,看看其中“化石”二字。正当我觉得自己找到了化石出于中文的支持例证时,在网上看到一则由黄河清先生写的《“化石”考源》。这篇文章指出古代中文里的“化石”为动宾结构,是“化而为石”的意思,实际上是一个短语,和现今做名词用的化石是不同的。

我这才恍然大悟为何之前看着诗里的“化石”二字觉得有些违和的感觉—虽然我能理解诗中化石的含义,但是没有将它们和现代名词化了的“化石”一词作明确区分。黄河清先生还指出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里有题为“竹笋化石”和“蛇蜃化石”的两则文字,不过意思也是“化而为石”。

不过,黄先生指出1876年李圭在《环游地球新录》中使用了作为名词用的“化石”一词:

巳正,又偕游博物院,亦仿西法开设,广人见识者。每人以宽永钱五十文购木牌,始可进院。内列各国货物机器,各种化石,有枯木成石,骨殖成石,皆历久所变化者。

并认为这是他能找到的最早将“化石”一词做名词用的例子。

和矢島先生在《化石の記憶》一书中提到的相同,黄先生说在十九世纪中晚期,在中文世界里人们主要用“殭石”描述现在说的“化石”,并举严复,康有为等人的记录为例。我在此就不重复他的话了。

总结起来,黄河清先生认为:

  1. 我国古代说的“化石”不是词,它们是动宾结构的词组,是句子的谓语部分。
  2. 名词“化石”虽然在19世纪中晚期已经出现,但并没有流传开来。
  3. 化石”在沉默了20多年以后的20世纪初,终于又在汉语中出现了(1903年《新尔雅》)。

《“化石”考源》一文没有明确考证日语里什么时候开始使用“化石”一词的。只是提到意大利人马西尼认为“化石”是汉语的本族词,因为1886年的《和英英和语林集成》中还没有收录“化石”一词,说明那时候日语里还没有这词语;而这时候李圭等人已经在汉语里面使用名词化的“化石”一词了。所以事情可能是这样:汉语先用了“化石”,但是没有传播开,后来日语从汉语里面将该词借了过去,并发扬光大,最后被当做外来词又传回了中国。

马西尼的说法让我们似乎看到了点“化石”一词源于中文的希望,可惜这个说法并不具说服力,因为没有收录于《和英英和语林集成》并不能说明日语里没有这个词。在《化石の記憶》一书里,矢島道子列举了江户时期日本学者在翻译的西洋文献里已经使用了“化石”一词,如广瀬元恭翻译的《理学提要》(1856年);另外日本人木内石亭(1724-1808)收集了很多化石标本,并写标签记录为“某某化石”。这些名词化的“化石”一词的使用都早于李圭。

一个词是源于中文还是源于日文我觉得并不是太重要的事情,不必因之或喜或悲。那为什么我愿意花时间做这个笔记呢?因为我认为语言的进化和生物的进化在很多方面有相似之处,我对语言是如何随着时间变迁的感兴趣。在做进化研究时,为了理解一个生物是如何进化的,往往需要找跟它有一定亲缘关系的生物,或是与其祖先形态接近的生物做对比研究。通过对比它们的外貌生理差异,考虑它们的生存环境等因素,再去试图理解它们的进化历程。

在语言里,中文和日语形成了一个非常独特的可比对系统。唐朝的时候,日语从中文里借去了大量的词汇,还有几乎整个的汉字系统。接下来上千年的时间里,中日语言平行进化。这段时间给了中文和日语足够的时间发展自己的系统,积累差异。在近代,日本先对西方开放,引入了大量的西方概念,进而用汉字将它们翻译到日语里,比如“细胞”,“生物”,“形而上学”等。这些概念又由当年留学日本的中国人介绍回中国,进而逆向影响了中国的语言。唐朝和近代中日的两次语言交汇,以及中间漫长的平行进化使得中文和日语构成了一个极好的语言进化研究系统。如果我们把词汇看做语言的“基因”,那么这些“基因”在平行进化的过程中是如何变化,又如何在交互的时期影响对方,这是我想弄明白的问题。另外,由于很多中国字词在唐朝的时候就被引入了日语,虽然在中文里,这些词的意思经历了极大的变化,但是在日语里却比较好地保留了原始意思,比如“床”字。理解日语里面一些字词的用法,似乎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汉语的过去。

矢島先生的《化石の記憶》里提到了鲁迅,这也是我感兴趣的。他说鲁迅1903年在东京发表了《中国地质略论》,鲁迅在该文中用了“殭石”一词表示化石2。他介绍鲁迅当年去日本留学本来是为了学地质去的,因为他学完日语后原计划要上的是东京大学工学部的冶金专业,不过后来变卦去学了医。

鲁迅在去仙台学医前的经历不为普通读者熟悉,其实他在自己的文章里有介绍。比如在《朝花夕拾》的“琐记”里,他写道自己在南京的矿路学堂学习时的课程:

此外还有所谓格致、地学、金石学、……都非常新鲜。但是还得声明:后两项,就是现在之所谓地质学和矿物学,并非讲舆地和钟鼎碑版的。只是画铁轨横断面图却有些麻烦,平行线尤其讨厌。

另外,在黄埔军校鲁迅作了名为《革命时代的文学》的演讲。在开头他写道:

今天要讲几句的话是就将这“革命时代的文学”算作题目。这学校是邀过我好几次了,我总是推宕着没有来。为什么呢?因为我想,诸君之所以来邀我,大约是因为我曾经做过几篇小说,是文学家,要从我这里听文学。其实我并不是的,并不懂什么。我首先正经学习的是开矿,叫我讲掘煤,也许比讲文学要好一些。

哈哈,要是不知道鲁迅先生的求学历程,估计要以为他说懂开矿挖煤是在吹牛了3


  1. 中文和日语的“化石”一词写法相同,所以译者在此处加了中日文注音,以示区别。 ↩︎

  2. 我看维基百科里说鲁迅是首个在汉语里使用“化石”一词的人,这和事实不符合。 ↩︎

  3. 矢島先生说2002年中国地质学会办80周年纪念的时候,将1903年鲁迅发表《中国地质略论》作为中国地质学会(1922年)成立前的地质研究“史前”事件;也把鲁迅作为了中国地质学界的先锋人物。矢島先生对此感到羡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