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5 字

彷徨于明暗之间的影

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
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这是鲁迅题在送给山县初男的《彷徨》上的一首诗,从这首诗上,能模糊地窥探到鲁迅写《彷徨》时的心境。

《彷徨》是鲁迅的第二本小说集,收录了他1924年到1926年间创作的小说。同时期鲁迅创作的散文成集出版,名为《野草》。

这两个集子是鲁迅著作里我最喜爱的,但却也是我最不解的,尤其是对其文章里流露出的寂寞和一种描述不出的心境。说是不解,其实并不全然,只是头绪太多,无从说起1

其时是新文化运动兴起后十年,五四运动之后的数年。现在看,觉得当时的这两个运动是成功的,不过,中国社会因此改变了吗?实际上没有。随着新文化运动兴起,号召保古,整理国粹等声音也越来越大,好些外国人也来掺和说中华文明无双,鼓励中国青年孩子学习古代礼仪。鲁迅愤怒:有些人就愿意中国永是一个老古董,供他们赏玩。五四运动胜利了,但是五四过后的青年们怎么样了?有的迅速被当局拉拢,踩着五四刚绽放的花朵,青云直上;更多的是在当年一腔热血凉下来后,散到了各处,被守旧的人们视为异类,消磨完棱角,最后凄然一生。而中国,从整体上看,毫无改变。另一方面讲,当时各大国在中国都划了势力范围,偌大的国家,其实就是别人砧板上的肉。鲁迅洞察到中国被表面的一时振作掩盖起来的底子上的颓废,也预见到了隐藏的国家的安全危机。他号召人们奋发图强,从根本上改变愚弱的国民心态,从精神上和体格上都强大起来。

这段时间,鲁迅写了很多锋利的杂文,和抱着传统和愚昧不愿松手的人们斗争。但鲁迅有时也觉得累了,他或许在犹豫,该不该继续把人们从“熟睡中”叫醒?写《呐喊》时,鲁迅认同了钱玄同要打破“铁屋子"的号召,于是呐喊。但是在《彷徨》和《野草》里,鲁迅似乎感到了打破"铁屋子"之难,吵醒了“较为清醒的几个”,就为了让他们感到死之可怖吗?于是彷徨。所谓彷徨者,不知何去何从吧。

鲁迅曾说,他站在歧路上(若说得光明些,十字路口),自可捡一个以为可走的方向去走。但是在做出决定前,他应该也踌蹴了良久。这两本书里的一些文章,似乎就是他在歧路口犹豫时的心理写照。

人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就会有影来告别,说出那些话——
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
然而你就是我所不乐意的。
朋友,我不想跟随你了,我不愿住。
我不愿意!
呜呼呜呼,我不愿意,我不如彷徨于无地。
我不过一个影,要别你而沉没在黑暗里了。然而黑暗又会吞并我,然而光明又会使我消失。
然而我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如在黑暗里沉没。
然而我终于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知道是黄昏还是黎明。我姑且举灰黑的手装作喝干一杯酒,我将在不知道时候的时候独自远行。
呜呼呜呼,倘是黄昏,黑夜自然会来沉没我,否则我要被白天消失,如果现是黎明。
朋友,时候近了。
我将向黑暗里彷徨于无地。
你还想我的赠品。我能献你甚么呢?无已,则仍是黑暗和虚空而已。但是,我愿意只是黑暗,或者会消失于你的白天;我愿意只是虚空,决不占你的心地。
我愿意这样,朋友——
我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并且再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

这是《野草》里的《影的告别》2

影,不属于黑暗,也不属于光明。在明暗间徘徊的影,是要走向黑暗还是走向光明?鲁迅选择了沉没于黑暗里。我想,他觉得自己终究不属于光明的世界吧。谁属于光明的世界呢?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里给了自己的答案:

没有法,便只能先从觉醒的人开手,各自解放了自己的孩子。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野草》集和《影的告别》可以相互映照的是《死火》。

我梦见自己在冰山间奔驰。
这是高大的冰山,上接冰天,天上冻云弥漫,片片如鱼鳞模样。山麓有冰树林,枝叶都如松杉。一切冰冷,一切青白。
但我忽然坠在冰谷中。
上下四旁无不冰冷,青白。而一切青白冰上,却有红影无数,纠结如珊瑚网。我俯看脚下,有火焰在。
这是死火。有炎炎的形,但毫不摇动,全体冰结,象珊瑚枝;尖端还有凝固的黑烟,疑这才从火宅中出,所以枯焦。这样,映在冰的四壁,而且互相反映,化成无量数影,使这冰谷,成红珊瑚色。
哈哈!
当我幼小的时候,本就爱看快舰激起的浪花,洪炉喷出的烈焰。不但爱看,还想看清。可惜他们都息息变幻,永无定形。虽然凝视又凝视,总不留下怎样一定的迹象。
死的火焰,现在先得到了你了!
我拾起死火,正要细看,那冷气已使我的指头焦灼;但是,我还熬着,将他塞入衣袋中间。冰谷四面,登时完全青白。我一面思索着走出冰谷的法子。
我的身上喷出一缕黑烟,上升如铁线蛇。冰谷四面,又登时满有红焰流动,如大火聚,将我包围。我低头一看,死火已经燃烧,烧穿了我的衣裳,流在冰地上了。
“唉,朋友!你用了你的温热,将我惊醒了。”他说。
我连忙和他招呼,问他名姓。
“我原先被人遗弃在冰谷中,”他答非所问地说,“遗弃我的早已灭亡,消尽了。我也被冰冻冻得要死。倘使你不给我温热,使我重行烧起,我不久就须灭亡。”
“你的醒来,使我欢喜。我正在想着走出冰谷的方法;我愿意携带你去,使你永不冰结,永得燃烧。”
“唉唉!那么,我将烧完!”
“你的烧完,使我惋惜。我便将你留下,仍在这里罢。”
“唉唉!那么,我将冻灭了!”
“那么,怎么办呢?”
“但你自己,又怎么办呢?”他反而问。
“我说过了:我要出这冰谷……”
“那我就不如烧完!”
他忽而跃起,如红慧星,并我都出冰谷口外。有大石车突然驰来,我终于碾死在车轮底下,但我还来得及看见那车坠入冰谷中。
“哈哈!你们是再也遇不着死火了!”我得意地笑着说,仿佛就愿意这样似的。

被冰冻住的死火很美。炎炎的形,在冰谷里倒映出无量数影,将青白的冰谷照得如珊瑚红。可是,死火被“我”的体温惊醒了,于是有了对话。如不见你,我将冻灭;而既被惊醒,我将烧完。死火如影,世间并无其容身之地。那是选择冻灭还是烧完呢?鲁迅做出了选择,于是一个要出谷的人,和一团即将烧完的火一并到谷口,遇见大石车,一同毁灭3

鲁迅对中国的未来抱有希望,只是他不觉得自己属于那光明的未来。所能做的,就是在当下竭力和黑暗奋斗,一同毁灭,让未来的光明从黑暗的躯体里挣扎出来。

《彷徨》集里的《孤独者》和《在酒楼上》也是关于选择的故事,不过我不愿将它们复述4。钱理群说,他往往在感到绝望的时候读鲁迅。我忘记了钱老是否给出了理由,但是我觉得,读懂了鲁迅,在绝望里往往能看到熹微的光明;在看到光明的同时,也往往能意识到周围的黑暗是何等地厚重5


  1. 了解鲁迅为何有这样的心态和想法,需要对他同时期经历的事情有所了解,一个渠道是他同时期发表的杂文。 ↩︎

  2. 《影的告别》和下边提到的《死火》都是比较难懂的文章,好在就算读者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意味,但至少能欣赏其文字的优美。 ↩︎

  3. 大石车是什么?死火是什么?《死火》这篇文章有一些迷,鲁迅在《野草》英文版序里解释了他写《野草》里的一些篇章的原因,可惜没有提到《死火》。另外,这一段是鹦鹉学舌了,我忍不住想将鲁迅描写的冰谷再“画”一遍。 ↩︎

  4. 有的文章是无法复述的,如宋玉描写的东家之子,任何增减都会破坏她本身的美。 ↩︎

  5. 这是一篇几乎没有属于我的内容的文章。其实开写时的本意是要介绍鲁迅《彷徨》集里的小说,并将其和《呐喊》里的一些篇章做个对比,看看鲁迅在1918年到1927年这段时间的心态变化。写了开头,发现这是我不能完成的。既然不能完成,为何还废话了这么多呢?因为就是想把以上这点没有内容的文字写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