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19 字

西游记

《西游记》这书很早以前家里就有,不过小时候一直不爱看。一来因其文本太长,让人望而生畏;二来里面穿插的诗太多,觉得读起来费力。加上那时每个暑假电视里都会播出电视剧《西游记》,我每播必看1。看得熟了,自以为挺了解《西游记》,对看原著也就不那么上心了。

近日将原著阅一过,觉甚好。人物形象刻画生动,多样;人际关系朴实,平等;仙,佛,妖都直率得可爱—想想里面的反派角色都如此老实巴交,透露着呆萌,就觉得那个世界很美好。

现在趁没忘,将部分有意思的片段抄在这里。

猴王留学

以前根据电视剧里的印象,我严重低估了孙悟空的文化素养。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里写孙悟空当了猴王后,一日念及生不为常,死终将至,突悲。众猴劝解,说:“佛与仙与神圣三者,躲过轮回,不生不灭,与天地山川齐寿。”悟空欢喜道:“我明日就辞汝等下山,云游海角,远涉天涯,务必访此三者,学一个不老长生,常躲过阎君之难。”

于是悟空离开花果山,来到南赡部洲地界:

摇摇摆摆,穿州过府,在市廛中,学人礼,学人话。朝餐夜宿,一心里访问佛仙神圣之道,觅个长生不老之方。

读到这里,会心一笑,这和现在渡洋求知的留学生何其相似。那时的悟空说话语言得体,行动彬彬有礼,一心求学,心无旁骛。

孙悟空运气好,经人指点,得遇菩提祖师。这菩提祖师在修仙的学术圈是个巨牛:自己道行深不可测,且其门下弟子众多,学派发展势头强劲。初次见面,菩提祖师问悟空:“你姓什么?”悟空的回答颇有意思:

我无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个礼儿就罢了,一生无性。

悟空性子这么好,可谓谦谦君子。这和我看电视剧《西游记》时的印象不同,电视剧里他可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泼猴”。

祖师听说这猴子无姓,于是赐姓“孙”,赐名“悟空”。孙悟空于是横空出世了。

有一日,祖师问悟空想学点啥,悟空的回答很得体:“但凭尊师教诲,只是有些道气儿,弟子便就学了。”于是有了如下对话:

祖师道:“我教你个‘术’字门中之道如何?”……悟空道:“不学,不学!”
祖师又道:“教你‘流’字门中之道如何?”……悟空道:“据此说,也不长久。不学,不学!”
祖师道:“教你‘静’字门中之道如何?”……悟空道:“也不长远。不学,不学!”
祖师道:“教你‘动’字门中之道如何?”……悟空道:“也不学,不学!”

你有这样的朋友吗?一起去吃饭,问他想吃啥,曰:“啥都行。”等你点上了菜征求他意见,却是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又得重新再选。我有个这样的朋友,以后我想就称他“悟空”算了。

菩提祖师算是性子够好了,不过后来也忍不住发怒:

祖师闻言,咄的一声,跳下高台,手持戒尺,指定悟空道:“你这猢狲,这般不学,那般不学,却待怎么?”走上前,将悟空头上打了三下,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了,撇下大众而去。唬得那一班听讲的,人人惊惧,皆怨悟空道:“你这泼猴,十分无状!师父传你道法,如何不学,却与师父顶嘴!这番冲撞了他,不知几时才出来呵!”

最后一句乐得我不行,看来菩提祖师在弟子们心里也是个小气鬼啊。

海底借兵刃

悟空由于在师兄弟面前炫技,被菩提祖师罚回花果山。他回山后跟群猴谈天,忽然想到要弄个趁手的兵刃耍耍,而苦于无处寻觅。有猴说道,邻居龙王家大业大,家里有宝贝,于是悟空就下海底打秋风,得了如意金箍棒。

看了原著才发现,如意金箍棒原来在龙宫没啥存在感,更没有“定海神针”的美名。孙悟空拿走金箍棒的整个过程宾主相敬,悟空没有大闹龙宫,龙王也丝毫不觉得送走金箍棒可惜,只想着快点打发了这猴子走。但没想到后来却差点因为一套衣裳酿成血案。拿完了金箍棒:

悟空道:“当时若无此铁,倒也罢了,如今手中既拿着他,身上更无衣服相趁,奈何?你这里若有披挂,索性送我一副,一总奉谢。”

龙王把金箍棒送人都没事,悟空要件衣服的请求却让他极为难,坚持说没有。悟空不听,说“一客不犯二主,若没有,我也定不出此门”,非要拿了衣服再走。于是龙王把自己的三个兄弟都叫过来,四海龙王齐聚,凑份子给了悟空拼了一套衣裳。其实二龙王本来打算要跟悟空拼命的,还好西海龙王是个明白人:

敖闰说:“二哥不可与他动手,且只凑副披挂与他,打发他出了门,启表奏上上天,天自诛也。”

孙悟空前脚欢欢喜喜穿着衣裳走了,龙王后脚就悲悲催催上天告御状去了。我觉得悟空和龙王这仇结得有点奇葩,考据家可以就此写篇论文:论金箍棒与衣裳的价值。

观音的净瓶

孙悟空大闹天宫后,十万天兵奈何他不得,于是观音推荐二郎神去拿妖。过了一时,观音见二郎神与孙悟空斗得难解难分,觉得自己既然掺和了这事,就必要帮忙拿住这猴子,于是有了以下这幕:

菩萨开口对老君说:“贫僧所举二郎神如何?果有神通,已把那大圣围困,只是未得擒拿。我如今助他一功,决拿住他也。”老君道:“菩萨将甚兵器?怎么助他?”菩萨道:“我将那净瓶杨柳抛下去,打那猴头;即不能打死,也打个一跌,教二郎小圣好去拿他。”老君道:“你这瓶是个磁器,准打着他便好,如打不着他的头,或撞着他的铁棒,却不打碎了?你且莫动手,等我老君助他一功。

菩萨打算拿净瓶当板砖用,还好太上老君是过日子的人,怕好好的一个瓶子被撞坏了,于是将菩萨给劝住。这片段有点无厘头的感觉,让人想起大话西游。

饭局很重要

如来将悟空压到了五行山下,天庭又恢复了安宁,玉帝一定要摆宴席犒劳如来佛祖。佛祖很谦虚,说:“老僧承大天尊宣命来此,有何法力?还是天尊与众神洪福。敢劳致谢?”饭局摆好后,大家请佛祖给这饭局命个名,佛祖欣然:要不就叫“安天大会”吧(额,这名字和刚才的谦虚似乎不太搭啊)。一顿好饭好菜后,“如来又称谢了,叫阿傩、迦叶,将各所献之物,一一收起,方向玉帝前谢宴。”(如来吃完饭,让手下打包带礼物,这也是出乎我意外的场景)

看《西游记》给我留下的一个印象是饭局很重要。这样的饭局在《西游记》的前后文里比比皆是:不管是神仙还是凡人,平了一事后,大家坐下来组个饭局吃了再走。想起以前在农村的时候,邻居间常互相帮忙,一件事情做完,主人把邻居留下来吃饭是必不可少的一节,这种朴实的人情在西游记里也是常见的。

霸气沙和尚

《西游记》小说里沙和尚的出场是极为霸气的。他是这个形象:

一头红焰发蓬松,两只圆睛亮似灯。
不黑不青蓝靛脸,如雷如鼓老龙声。
身披一领鹅黄氅,腰束双攒露白藤。
项下骷髅悬九个,手持宝杖甚峥嵘。

老沙做自我介绍的时候,更是把牛吹上了天。你看他:

自小生来神气壮,乾坤万里曾游荡。
英雄天下显威名,豪杰人家做模样。
万国九州任我行,五湖四海从吾撞。

玉皇大帝便加升,亲口封为卷帘将。
南天门里我为尊,灵霄殿前吾称上。

樵子逢吾命不存,渔翁见我身皆丧。
来来往往吃人多,翻翻复复伤生瘴。
你敢行凶到我门,今日肚皮有所望。
莫言粗糙不堪尝,拿住消停剁鲊酱!

(这诗颇长,就不全录了,摘几句比较有意思的大家看看。)

原来沙和尚是这样的沙和尚:)另外,莫言躺枪。沙和尚在拜唐僧为师前后的性格变化太大,感觉仿佛是水浒传里的英雄,本来都是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但上了梁山就显得没了棱角。

说起诗,古代小说好像一旦涉及描述性的语言,作者就喜欢用诗来写。这在《西游记》里面很明显。如果你看到“但见:”,“你看那:”,“你道他怎生模样:”等词的时候,后边就有一段诗情扑面而来。我不知道为什么作叙述性描写时作者用白话,一旦涉及描述性的语言作者就爱用诗。我猜想诗在这些段落里的作用或许跟现在歌曲里的饶舌说唱差不多,因为押韵,所以读者印象更深,更容易记住。另外,当作者描述了一件比较重要的事情后,似乎怕读者不信,常说“有诗为证:”于是又有一诗扑面而来。用诗描述过的事情似乎得到了某种认证。

老实的妖怪

《西游记》里的仙,佛,妖都没啥心机。仙,佛不提,连妖怪都处处透露着可爱。

第三十三回,外道迷真性,元神助本心。金银角大王(在原著里也叫大魔二魔)手下的两个小妖精被悟空忽悠地团团转:用一个假的装天葫芦来换别人的红葫芦和玉净瓶。悟空还要求小妖写个文书(法律意识很强)免得反悔。小妖道:“此间又无笔墨,写甚文书?我与你赌个咒罢。”(这单纯的小妖精)这咒赌完不久,小妖就发现自己被骗吃亏了,于是回洞跟大王汇报。

小妖俯伏在地:“赦小的万千死罪,赦小的万千死罪!我等执着宝贝,走到半山之中,忽遇着蓬莱山一个神仙。他问我们那里去,我们答道,拿孙行者去。那神仙听见说孙行者,他也恼他,要与我们帮功。是我们不曾叫他帮功,却将拿宝贝装人的情由,与他说了。那神仙也有个葫芦,善能装天。我们也是妄想之心,养家之意2:他的装天,我的装人,与他换了罢。原说葫芦换葫芦,伶俐虫又贴他个净瓶。谁想他仙家之物,近不得凡人之手。正试演处,就连人都不见了。万望饶小的们死罪!”老魔听说,暴躁如雷道:“罢了,罢了!这就是孙行者假妆神仙骗哄去了!那猴头神通广大,处处人熟,不知那个毛神放他出来,骗去宝贝!” … 二魔道:“还有七星剑与芭蕉扇在我身边,那一条幌金绳,在压龙山压龙洞老母亲那里收着哩。如今差两个小妖去请母亲来吃唐僧肉,就教他带幌金绳来拿孙行者。”老魔道:“差那个去?”二魔道:“不差这样废物去!”将精细鬼、伶俐虫一声喝起。二人道:“造化,造化!打也不曾打,骂也不曾骂,却就饶了。”

我最先预测这两小妖重则丧命,轻则被爆打,没想到这妖怪气量这么大,待小妖如此宽和。

孙悟空为救唐僧,跟二魔搏斗,几次被抓后又逃跑出去,最后还把二魔的宝葫芦给偷走了,给他变了个假的放在家里。悟空拿着宝葫芦,化名者行孙,又来找二魔挑战。

那魔道:“你且过来,我不与你相打,但我叫你一声,你敢应么?”行者笑道:“你叫我,我就应了;我若叫你,你可应么?”那魔道:“我叫你,是我有个宝贝葫芦,可以装人;你叫我,却有何物?”

哈哈,还没打就把底牌给人家看了,这可爱的魔王看来比他手下也精明不到哪儿去啊。

行者道:“我也有个葫芦儿。”那魔道:“既有,拿出来我看。”行者就于袖中取出葫芦道:“泼魔,你看!”幌一幌,复藏在袖中,恐他来抢。那魔见了大惊道:“他葫芦是那里来的?怎么就与我的一般?纵是一根藤上结的,也有个大小不同,偏正不一,却怎么一般无二?”他便正色叫道:“行者孙,你那葫芦是那里来的?”行者委的不知来历,接过口来就问他一句道:“你那葫芦是那里来的?”那魔不知是个见识,只道是句老实言语,就将根本从头说出道:“我这葫芦是混沌初分,天开地辟,有一位太上老祖,解化女娲之名,炼石补天,普救阎浮世界。补到乾宫触地,见一座昆仑山脚下,有一缕仙藤,上结着这个紫金红葫芦,却便是老君留下到如今者。”大圣闻言,就绰了他口气道:“我的葫芦,也是那里来的。”魔头道:“怎见得?”大圣道:“自清浊初开,天不满西北,地不满东南,太上道祖解化女娲,补完天缺,行至昆仑山下,有根仙藤,藤结有两个葫芦。我得一个是雄的,你那个却是雌的。”那怪道:“莫说雌雄,但只装得人的,就是好宝贝。”大圣道:“你也说得是,我就让你先装。”那怪甚喜,急纵身跳将起去,到空中执着葫芦,叫一声“行者孙。”大圣听得,却就不歇气连应了八九声,只是不能装去。那魔坠将下来,跌脚捶胸道:“天那!只说世情不改变哩!这样个宝贝也怕老公,雌见了雄,就不敢装了!”行者笑道:“你且收起,轮到老孙该叫你哩。”急纵筋斗,跳起去,将葫芦底儿朝天,口儿朝地,照定妖魔,叫声“银角大王.. ”。那怪不敢闭口,只得应了一声,倏的装在里面,被行者贴上“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奉敕”的帖子,心中暗喜道:“我的儿,你今日也来试试新了!”

唉,我想着二魔既已感到危险,大可闭口不答,可是“那怪不敢闭口,只得应了一声,倏的装在里面。”这妖怪的实诚让人类相形见绌啊,他好比抱柱的尾生,拿绳命在践行言出必行。

正道与束缚

《西游记》讲的是个“走正道”的故事。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都是犯了天条的人,所以上天罚他们遭难,唯有护送唐僧取经才能逃离苦海,修成正果。那唐僧呢?他本是如来弟子,当年如来因他“不听说法,轻慢我之大教,故贬汝之真灵,转生东土。”所以也是个被罚受苦的人。

从犯错到改过自新,这个过程发生了什么?唐僧为金蝉子时“轻慢”如来大教,但是转生成江流儿后,从小生长在和尚庙里,就成了“大教”死忠信徒!当初金蝉子轻慢“大教”的理由是否已然消失了吗?我们看不出来。这转变的发生仿佛就是如来把他的出厂设置调了一下而已。孙悟空等三人则都是被“暴力机构”压制的罪人,被扔到下界受苦,跟熬鹰似的。他们的选择只有“皈依大教”或继续受难。怎么选?我想,对于宗教的信仰须是来源于发自心田的触动,不过在《西游记》小说里,“大教”除了以法力无边震慑悟空等人以外,似乎没有使人自愿皈依的理由(不过以暴力强迫自然也是一种可选的手段,有时候,也是最有效的手段)。

我最喜欢的孙悟空是在菩提祖师手下学习的那个悟空;其次是在花果山作统领,照顾群猴的那个猴王;再次是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最后才是护送唐僧西天取经的行者。

当然,悟空在护送唐僧的途中,也有很多让人感动的地方。比如他三打白骨精后,被唐僧赶回了花果山。之后唐僧临难,猪八戒去找悟空帮忙。悟空身在花果山,心系取经人,得知了唐僧遭殃,立即和八戒赶去救人。不过飞到半空中,悟空突然提出要下海洗个澡:

那大圣才和八戒携手驾云,离了洞,过了东洋大海。至西岸,住云光,叫道:“兄弟,你且在此慢行,等我下海去净净身子。”八戒道:“忙忙的走路,且净什么身子?”行者道:“你那里知道,我自从回来,这几日弄得身上有些妖精气了。师父是个爱干净的,恐怕嫌我。”

心细如此,只因在乎。这样的师徒情是令人动容的,我想我不是不喜欢取经的悟空,只是不喜欢取经路上压制他的那“无边法力”。

傻子与奴才

鲁迅写过一篇文章,叫作《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讲了一个奴才受了老爷的欺压,跟聪明人诉苦。聪明人自然是好言安慰他,他感谢不尽。过几天,来了一个傻子,奴才又心下苦楚,找傻子倾诉。傻子一听说奴才受苦,就挽起袖子,要动手帮他解决问题。但奴才怕傻子闹出事情,大喊“強盜在毀咱们的屋子了!”呼来别的奴才,一起把傻子打跑了。

《西游记》里也有个类似的故事。师徒一行来到了车迟国,看到几百和尚被人奴役,于是让悟空就去打听缘由。原来这车迟国有三个颇擅施法的道人迷惑了国主,让国主灭佛尊道。和尚们于是成了道人的奴隶,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悟空打死看押和尚的道人,放和尚们自由。没想到和尚说:

…你怎么到这里闯祸?他徒弟出来监工,与你无干,你怎么把他来打死?那仙长不说是你来打杀,只说是来此监工,我们害了他性命,我等怎了?

哎,不知道曾有几多聪明人曾从车迟国路过,听过和尚诉苦,给过这些和尚安慰。“傻子”悟空,“他徒弟出来监工,与你无干,你怎么把他来打死?”好在和尚们还不至于合伙打悟空,不然鲁迅先生的文章就完全没新意了。

和尚们看到打死了人,不是因有人杀生而难过,不是因有人横死而生悲,更不是因有机会获得自由而烦恼,只是怕这杀人的事情给自己带来后患。他们不希望被人拯救吗?不是。他们只是怕。我想,人若是处于和尚的位置多半会这么担忧,这不怪和尚,只怪那背后压迫他们,让他们害怕的力量。

道与佛

据说明朝是尊道的,而《西游记》却尊佛,里面出现的道士一般不是好人。不过我觉得《西游记》里的佛道关系很微妙。

比如在车迟国,道人奴役佛子,佛子们不堪受苦,纷纷要自杀。不过有神力阻止这些和尚,让他们死不成;并有太白金星托梦于和尚,让他们等取经人来救。

奴役和尚的道人是什么样的人呢?他们把道家的三清供养着,毕恭毕敬。孙悟空等变成三清像,吃他们的供养,他们是这等反应:

羊力大仙道:“师兄勿疑,想是我们虔心敬意,在此昼夜诵经,前后申文,又是朝廷名号,断然惊动天尊。想是三清爷爷圣驾降临,受用了这些供养。

这就有意思了,三清是道家的祖师,太白金星是道家的神仙,“三大仙”是道家的拥趸。所以道家的拥趸奴役佛子,尊道家的祖师;道家的神仙托梦让和尚们忍着,等佛家的取经人来救。孙悟空等人犯天条前都是吃天庭道家饭的,但是后来保唐僧去西天取经,这似乎有点砸道家的锅的嫌疑。不过这或许只是我们凡人的浅见罢了,人家道仙的高层并不在乎,还一个劲儿地给取经人提供必要的支援。或许在天上的佛道已然一家亲了吧,只苦了“愚昧”的世人,还在下界痴痴地守着分别心。

另外一段有意思的故事是在路过凤仙郡时发生的。凤仙郡守无意间得罪了玉皇,玉皇惩罚该郡不得受雨,除非“三事倒断”,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原文里这“三事”为何。孙悟空等人到了凤仙郡,为救苍生,上天求雨。

悟空得知这事情起因于郡守冒犯了玉皇,所以要加倍敬天才能挽回,但郡守不知该如何是好,悟空教他:

不难,不难!我临行时,四天师曾对我言,但只作善可解。”那郡侯拜伏在地,哀告道:“但凭老师指教,下官一一皈依也。”行者道:“你若回心向善,趁早儿念佛看经,我还替你作为;汝若仍前不改,我亦不能解释,不久天即诛之,性命不能保矣。”那郡侯磕头礼拜,誓愿皈依。

惹了道家的玉皇,靠皈依佛门来解,这逻辑,我实在不理解。郡守“领众拈香瞻拜,答天谢地,引罪自责。三藏也与他念经。一壁厢又出飞报,教城里城外大家小户,不论男女人等,都要烧香念佛。”于是甘霖突降,润泽苍生。看来天上果然是一家亲了。

《西游记》里有很多这类透露着佛道微妙关系的故事,不知作者是有意为之,还是思虑不熟的结果。

经值几何

经历了千辛万苦,师徒四人一马到了灵山,见了如来。如来乐得赐经,让阿傩、伽叶带唐僧去取。

阿傩、伽叶引唐僧看遍经名,对唐僧道:“圣僧东土到此,有些什么人事送我们?快拿出来,好传经与你去。”三藏闻言道:“弟子玄奘,来路迢遥,不曾备得。”二尊者笑道:“好,好,好!白手传经继世,后人当饿死矣!”

在极乐净土敲竹杠似乎有点不妥吧,何况唐僧等人一路化缘至西天,身无长物,哪来得“人事”给他们。于是阿傩、伽叶给唐僧拿了无字的经,唐僧傻乎乎地拿着几框白纸就要打道回东土大唐。

幸好有燃灯古佛洞悉此事,不忍唐僧白跑一趟,派白雄尊者去点醒唐僧。唐僧等人发现经卷都为白纸,又回到灵山找如来。

行者嚷道:“如来!我师徒们受了万蜇千魔,千辛万苦,自东土拜到此处,蒙如来吩咐传经,被阿傩、伽叶掯财不遂,通同作弊,故意将无字的白纸本儿教我们拿去,我们拿他去何用!望如来敕治!”

我想着如来至少要责难阿傩、伽叶几句吧,没想到:

佛祖笑道:“你且休嚷,他两个问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但只是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向时众比丘圣僧下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者家与他诵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脱,只讨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回来,我还说他们忒卖贱了,教后代儿孙没钱使用。你如今空手来取,是以传了白本。白本者,乃无字真经,倒也是好的。因你那东土众生,愚迷不悟,只可以此传之耳。”

额,没想到佛祖也是等着卖经买米下锅的人。最后,唐僧将李世民赐给他的紫金钵盂送给阿傩、伽叶,换取了有字的真经,终完成取经大业回到东土大唐,得正果。

游戏与人生

以前一直有个疑问,为何孙悟空取经前万仙难敌,取经后随便打哪个小妖怪都吃力,要上天找人帮忙?为何天上那帮之前被悟空打得满地找牙的废材,对付取经路上的小妖精时一个个都战斗力十足?

看完了一遍书,发现了一个可能的答案:这前后的反差或许是因为读者将取经看得太认真,而悟空知道这只是场不必出死力的游戏。

我觉得在仙佛看来,取经就是他们设计的一个做任务升级的游戏,而唐僧是那个他们要保送通关成佛的“自己人”。他们看着唐僧一路走来,一路受难,他们算着唐僧的积分,看还差多少才成正果。从小说中的描写来看,孙悟空是知道唐僧要受满了八十一劫难才能成佛的,所以他的任务是保证唐僧经历每一难而不死。不过这既然是仙佛的游戏,他知道自然有人兜底,不必太过卖命—有不好处理的麻烦了,去找仙佛要个外挂协助通关就是。在我印象中,悟空最拼命的一次是遇到红孩儿那回。不过原因不是红孩儿有多强,而是悟空的“火眼”怕烟,被红孩儿熏得够呛。

另外,悟空在保唐僧取经前的战斗都是保着自己不死就行,他本来刀枪不入,水火难侵,这个目标相对容易。但是取经后要保唐僧不死,而唐僧在妖魔面前又是个一碰就碎的瓷娃娃,难度自然大些了。

为啥那些神仙在悟空面前“废材”,对付取经路上的妖怪则战斗力十足呢?我想这是因为术业有专攻吧。

仙佛的游戏,取经的人生,《西游记》可看,只不必认真。


  1. 除此之外还有《新白娘子传奇》,其实也没有别的可看的了。 ↩︎

  2. 看到这里,我乐坏了,这小妖的主人公精神值得学习—不过也只敢学点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