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4 字

(未)选择的路

前几天,小八感叹:“人类科技发展到现在,竟还是无法战胜一个小小的病毒”。言下颇有些落寞。我说,倒也不是能力上真战胜不了,只是新冠正好卡在了人类的软肋上。试想,如果这病毒致死率再高十倍,逼大家重视起来,齐心协力,就清零了;或者再弱个十倍,感染了就打几个喷嚏,就不用防了。但它这样不上不下的,管吧,累,效果还不好;不管吧,超额死亡人数一查吓一跳。

当又一次站在防疫的十字路口时,我们选择了以前未选的路,共存。或许是为了配合政策推行,一些专家开始胡说八道。我知道他们说的是不对的,但也知道他们这么做是对的。既然清零清不下去了,要放开首先得消除民众的恐慌。有什么比新冠症状跟感冒一样了,而且病毒还会越变越弱更让人放心的话呢?

和清零比起来,共存政策在宏观结果上有更大的确定性。在大量数据累计出来的规律下,全国会多少人会感染,多少人会重症,多少人会失去生命几乎是确定的(量级上),不存在太多侥幸和意外。会在不确定中为难纠结的是个人,因为不知自己或是身边在乎的人是否会成为这个数据的一部分。

如果说之前的防疫是政府主导,个人配合,现在政府则把防疫的主责任交给了个人。放开后,几个在上海和深圳的朋友开始紧张了。虽然在清零时,他们批评一些清零措施不近人情,也对清零过程中的各种乱象感到愤怒,说再防下去就要革命了。但放开后,并没有感到预想中的轻松,而是开始担心家里的孩子,老人,盘算要囤哪些药,怎么才能避开第一波感染高峰。相比之下,我家乡的人们就轻松多了。我妈跟我说街上大部分人都不戴口罩,我爸去单位上班,同事们也不戴,反而为他戴口罩而感到惊奇。他们说,以前政府大力防疫的时候,都没什么人戴口罩(因为小城里几乎没有病例),现在政府都让放开了,你怎么反而戴上了?

前些天听姑姑说奶奶最近一个月身体不好;接着大伯又提到爷爷到现在为止还一针疫苗没打。眼看着国内疫情蔓延,急得我团团转—虽然知道转成电风扇也没用,自己在外帮不上什么忙。还好奶奶检查完身体,除了血糖高以外没有什么大问题,而血糖高的原因可能是最近水果吃多了。爷爷的疫苗也安排好了,姑姑会带他去打。 我跟奶奶打电话,她说她前段时间买了好些橘子和苹果,吃到现在家里还剩不少;在等检查结果的时候,想着反正结果还没有出来,就又剥了个橘子吃。看她精神这么好,放心了不少。知道奶奶最近胃口不好,不大吃的下东西,我跟奶奶说一定要多吃饭菜,才能保障充足营养,把身体养好;我这边弄完了就回家。第二天,我妈跟我说奶奶吃饭时比以往多吃了一个鸡蛋。爷爷耳朵不好,听音比较困难,但也在电话里也跟我聊了几句。他问我想家不?我说不想。爷爷说,多少还是会有一点想吧?我说,常常都跟家里通话,在外跟在家差不多。通话当然比不上自己在家好,但那时,觉得想字很难说出口。